批評孩子時,謹記「二八定律」,簡單卻很管用
2024/05/13

批評孩子,也需要父母的智慧。

方法得當,可以啟發和引導孩子,若方法不當,不但達不到預期的教育效果,親子關系也會毀于一旦。

我已經記不清這是第幾次,兒子歇斯底里地沖我怒吼了。

那天,兒子在房間上網課,我推門進去時,恰好看到他慌張地關閉游戲界面。

我上去就是一頓炮轟:

「你怎麼這麼不自覺?老師上課講了什麼?你懂了嗎?筆記做了嗎?作業會做嗎?天天被老師說,你還敢摸魚……」

不等我說完,兒子就把我推出了房門,我氣不過,在門口又訓斥了他幾句。

結果,兒子的火氣比我還大,他大吼道:「你到底要怎樣!是不是要我把命還給你,你才滿意?」

兒子冷漠的眼神,句句帶刺的語言,拒我于千里的態度,讓我不禁打了個冷顫:這還是我那個聽話懂事的兒子嗎?

我不懂,為什麼我只是批評了幾句,他卻非要跟我對著干?為什麼我付出了那麼多,兒子卻視我為「仇人」?

聽了我的哭訴,作為心理咨詢師的朋友,非但沒有安慰我,反而無情地反問:

「你怎麼做人家媽媽的?只會揪著問題罵嗎?情緒管理不會嗎?正面管教不會嗎?就事論事不會嗎?」

看我愣住,朋友解釋道:

「怎麼樣?心情不好受吧?現在理解孩子當時的感受了吧。

批評可以,但它不該是你裹挾負面情緒,摧殘孩子心靈的武器。

批評的目的,應該是傳遞價值觀,是激勵而不是打擊,是喚醒而不是壓抑。

醍醐灌頂。

同樣是批評,有的孩子會改錯長進,有的孩子卻要離家出走,甚至沖動跳樓。

追根究底,是父母不同的批評方式,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生走向。

前不久,江西16歲男孩李正宇失聯,牽動了無數網友的心。

11月11日,李正宇因為在學校表現不好被學校開除。

媽媽在接他回家的路上沒忍住,批評了他幾句。

李正宇的心情本來就不好,媽媽卻仍在他的心里澆冷水。

憤怒之下,李正宇加快了腳步,在經過一個十字路口時,把媽媽甩掉了。

之后,再也沒有了蹤影。

電話聯系不上,親戚、同學家都沒有找到,家人趕緊報了警,還到處張貼了尋人啟事,四處尋找。

但一直杳無音訊。

直到9天后,有人在李正宇原來就讀的國中發現了他。

原來這些天,他一直藏在籃球場的儲物間,餓了就趁沒人的時候溜進各個教室,找點小零食。

難以想象,李正宇到底是有多絕望,才寧愿一個人待在這樣又冷又臟亂的環境里,也不愿回家。

更讓人震驚的是,再次見到媽媽時,他一把推開了對方,扔下一句「我不想和你說話」之后,再也不理媽媽。

不過是批評了孩子幾句,孩子怎就如此決絕?

其實,教育孩子的時候,說的人和聽的人,心理基礎是不一樣的。

父母責備、批評孩子時,心理基礎是:你是我的孩子,不管我怎麼罵你,都是為了你好。

潛意識里,我們覺得這是愛的表達。

可孩子不一樣啊,他們的感受,往往是由父母的態度決定的。

當父母的批評充滿打擊、否定、人格攻擊,就會損害孩子的自尊心,孩子反而會破罐子破摔,不聽父母的管教,任由不良行為持續。

想起網上一項關于青少年抑郁患者的調查,他們回憶起自己最痛苦的事,大都是來自父母一些傷人的批評:

「你是廢物嗎?」

「養條狗都比你有用。」

「你腦子進水了嗎?」

網友@與之說:

「每次父親開口罵我,我都會忍不住自我懷疑,覺得自己就是個垃圾,我活著是為了什麼啊?」

批評不是原罪,背后的打擊和貶損才是。

事實上,每一句傷人的話,都不會變成激勵,反而會摧毀了孩子的尊嚴和信心,不斷提示著他自己是多麼的糟糕。

心理學家錢志亮說過:

「當孩子犯錯了,不是高高在上地去指責孩子、教訓孩子,而是充分尊重孩子,用更智慧的方法引導他自我反思,喚醒孩子內在的自省能力。

批評的內核,應該是引導和鼓勵,是讓孩子「抬頭」而不是「低頭」。

國學大師梁漱溟一生波瀾壯闊,成績斐然,在他的自述中,其父梁濟對他的影響極大。

他9歲的時候,辛苦積攢的一串銅錢忽然不見了,他到處找不到,大聲哭鬧了很久。

第二天,父親無意在庭院里的一棵桃樹上發現了那串銅錢,知道是兒子貪玩遺落在了這里。

但他卻沒有責備兒子,而是寫了張紙條給兒子:「有個小孩自己把錢掛在樹上,卻到處尋找,吵鬧不休,真是毫無道理。」

梁漱溟拿著紙條,果真找到了自己遺忘的銅錢,頓時不好意思起來。

一直以來,不管梁漱溟犯下什麼錯,父親從不疾言厲色訓斥他,而是采用提醒、暗示等方法,啟發他思考、自我反省。

父親這種批評教育,很好地培養了梁漱溟的自省意識。

孩子的改變,是需要力量的。

想要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,我們首先要放下成見和評判,看見和接納孩子。

就像「南風效應」指出的:

越去評判或譴責孩子,對孩子刺激越大,只會激發孩子叛逆的情緒。

只有溫暖和煦的引領,孩子才愿敞開心扉,聽從父母的教導和建議。

家長堅定的態度和溫和的話語,就是孩子改變的力量源泉。

在美國教育界,將批評定義為constructive feedback,翻譯過來就是「有建設性的反饋」。

也就是說,批評是一種反饋,是對孩子行為、表現的回應。

正確的批評應該是有建設性的,必須要對孩子有幫助、有益處。

父母想要孩子意識到問題,并及時改正,不妨采用這「二八定律」

1. 兩分道理,八分共情

教育家賈榮韜分享過一個經歷。

他的兒子騎腳踏車撞了一個小孩,雖然只是皮外傷,沒有大礙,卻花去上千元的檢查費和醫藥費。

兒子出于害怕,不敢回家。

賈容韜沒有著急批評,也沒有講大道理,而是先共情兒子:

「我特別理解你現在的心情,其實你不必太責怪自己,誰能不犯一點兒錯呢?我知道你不是有意的,誰會無端給家里添麻煩呢?」

然后,他還幫兒子修好了腳踏車。

見父親如此理解和接納自己,兒子開始反思自己的錯誤:「我要是騎慢點就能繞過孩子,也就能避免這次事故。」

賈容韜這才開始輸出自己的道理,告訴兒子各種交通安全知識,這次,兒子聽得十分認真。

很多時候,不是孩子不聽話,而是道理之前,我們要先給孩子多一些將心比心的共情。

激烈尖銳,解決不了問題,和風細雨,才能把話說進孩子心里去。

2. 兩分批評,八分肯定

一個小女孩,因為心思都花穿著打扮上了,導致學習常常不在狀態,媽媽看了很焦慮。

一天,媽媽見女兒又花了半小時在打扮上,便對她說:「每天美美的去上學,上課的心情都變好了呢。」

女兒聽了很高興,媽媽又接著說:「要是每天你的作業也能完成的美美的,那就更好了,媽媽相信這也難不倒你的對吧?」

女兒爽快地答應了,從那天起,女兒在學習上明顯用功了。

這位媽媽用的方法就是心理學上的「三明治效應」

先賞識、肯定、關愛對方的優點,然后提出建議、批評或不同觀點,最后給予信任、支持和幫助。

在夸贊的基礎上提出意見,孩子會覺得是善意的,也就更愿意接受批評,并改正自己的不足。

3. 兩分建議,八分分享

高級家庭指導師劉稱蓮分享過一個朋友的故事。

朋友偶然間發現兒子的褲子里,藏有很多傳情達意的「小情書」。

兒子才小學五年級,就「早戀」,朋友自然很震驚,但他卻沒有直接揭穿兒子。

而是選了一個父子倆都很放松的時間,跟兒子分享了自己早戀的經歷。

他說自己很小時候就喜歡上一個女孩,但是因為那時候的自己沒有能力,就把這份感情偷偷放在心里。

直到自己考上好大學,對未來有了規劃,可以對女孩負責任了,才開始和女孩談戀愛,并結婚生子。

自始至終,關于兒子褲兜里的情書,爸爸沒有提一個字,卻巧妙地給了兒子處理這件事的建議。

第二天后,那些情書真的就沒有出現了。

和孩子分享自己的經歷,就是一把打開孩子心扉的鑰匙。

因為孩子聽不進生硬的命令或建議,故事卻能很好的引導,給孩子指明方向。

有句話說的好:為人父母,其實是一場修行,養的是孩子,修的是自己。

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難免會有犯錯誤、表現不盡人意的時候。

我們要做的,不是用各種嚴厲的語言逼著孩子認錯,而是讓孩子學會思考。

我們要解決的,不是孩子,而是孩子身上的問題。

讓孩子主動自發的改變,比家長說再多大道理都來得徹底、有效。

所以,任何時候,都不要讓批評沒有了「愛」,讓教育沒有了溫度,讓親子間只剩下滿嘴的說教。

一個沐浴在愛和接納里的孩子,才能從心里生出無限的力量和勇氣,成長為一個內心有愛、眼里有光、不負期望的孩子。

與所有父母共勉。

燕云十八騎很神秘?雖然只有18個人,但行蹤不定,殺傷力極強
2024/05/19
令妃:剛生完孩子,乾隆就急著寵幸,153年后出土尸骨揭開死亡真相
2024/05/19
真實的康熙傳位遺詔,揭開雍正奪位之謎,「傳位于四子」不可能
2024/05/19
如果諸葛亮執行魏延的「子午谷奇謀」,將會出現3種不可控制的場面
2024/05/19
老大建國,老二強國,老三亡國,三人皆為明君,國家卻只存在17年
2024/05/19
胡惟庸稱家中水井有美酒,朱元璋欣然應邀,半道下令:除掉他全家
2024/05/19
害怕功高震主,王翦主動辭官,秦始皇:你不用走,我不敢殺你
2024/05/19
清朝一位女子效仿花木蘭,女扮男裝去從軍,誰知沒多久竟懷孕了
2024/05/19
劉備從小在鄉下,和皇宮沒半點關系,為何皇室族譜還能查到他?
2024/05/19
上聯「鼠無大小皆稱老」,難倒眾才子,紀曉嵐對出下聯堪稱經典
2024/05/19
秦始皇陵的長明燈,為何千年不滅?千年之謎或已被美國學者破解
2024/05/19
李世民打了大勝仗,李淵卻讓妃子去慰問,埋下玄武門之變的導火索
2024/05/19
有關晉朝的影視劇,為何都只拍到司馬炎統一三國,就不往后拍了?
2024/05/19
曹操一生真正忌憚的名將,只有這3位,其余的根本不足掛齒
2024/05/19
秦始皇登基稱帝時,世界其他一些國家都處于什麼發展水平?
2024/05/19
古代歷史上根本不存在的四個人,被騙了這麼多年,終于真相大白了
2024/05/19
秦始皇為何能統一六國?這3件東西,或許不該出現在2000多年前
2024/05/19
故宮牌匾上插著一支箭,200多年來無人敢拔,究竟是誰留下的?
2024/05/19
傅恒6年連升9級,立3大奇功,僅48歲就戛然而逝,乾隆含淚祭英雄
2024/05/19
古代人去一回青樓,折合新台幣是多少錢?老百姓基本是無福消受
2024/05/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