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古代封建歷史年間,皇權斗爭最激烈的一次,當屬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。尤其在康熙兩廢太子后,諸皇子之間的斗爭,發展至頂峰。
為此,即便歷史發展給出最終結果,民間依舊不滿足,并借機創造出相關說法,即原本的「傳位十四子」改為「傳位于四子」。
這一莫須有的說法,愈演愈烈,甚至讓人惶恐不安。一直到康熙傳位遺詔亮相,被冤枉奪位的雍正,才終于被「平反」。
對天下人來說,康熙的確是個好皇帝。驅沙俄、平三藩、收台灣,讓整個天下更加穩固。但對太子胤礽而言,康熙最大的問題就在于他太能干,也太能活了。
作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太子(胤礽為太子37年),胤礽一直生活在康熙的陰影中。從小就被立為太子,這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,但如此長的時間依舊沒有轉正,胤礽的精神壓力可想而知。
新人入職一家公司,或一月、或三月、或半年,總得有個轉正的終點,胤礽卻看不到那個終點。他甚至恐懼,哪怕自己死了,父親康熙依舊活得好好的。
于是胤礽犯下過錯,余下兄弟們開始你來我往,相互爭斗。誣陷、排擠、告發、拉幫結派、明哲保身。不見刀光劍影,卻遠比刀光劍影更令人畏懼。
一番角逐過后,最終獨獨剩下四阿哥胤禛,和十四阿哥胤禵(tí)。也正因如此,當后來四阿哥胤禛,成功繼位并成為雍正皇帝后,民間便一直流傳一種說法:雍正并非合法繼位,而是趁著胤禵在外統兵之時,趁機篡改遺書。
類似的事例有秦二世胡亥和公子扶蘇,真正應該繼位的人沒在康熙身邊,所以四阿哥胤禛才有了機會。
可事實果真如此?民間傳言中,四阿哥胤禛將「十」字改為了「于」字,有無任何憑據?
事實上,民間這種說法,根本經不起任何推敲。尤其是回到清朝那個年代,人們連歷史都不了解的情況下,純粹就是腦海中的臆想。
其一,現代社會中的「十」字改成「于」字,的確很簡單。若是書法大家,甚至能夠改得不留痕跡。
可清朝年間,簡體字還沒有出現,清朝上至皇親國戚,下至平民百姓,大家都將「于」字寫「于」字。這兩個完全不同的字,根本無法改動。
何況四阿哥胤禛真要篡改圣旨,何必如此麻煩?直接重新找一份圣旨出來不就行了?
其二,清朝年間的稱呼,和人們印象中的稱呼并不相同。假設康熙真的留下遺詔,表明要「傳位十四子」,那康熙書寫的內容應該是:「傳位皇十四子」。
第一種傳位十四子,是將十四皇子中的皇略去,這種用法不符合歷史。
其三,四阿哥胤禛,在康熙后期的表現,絕對可圈可點,康熙傳位給他,完全有理有據。
反觀十四阿哥胤禵,根本不具備任何優勢。當康熙四十八年,四阿哥胤禛被封為親王后,他在皇子中的地位肉眼可見的拔高。
康熙安排祭祀活動時,也屬四阿哥胤禛出場次數最多。若是沒有傳位的心思,康熙大可以將其他皇子帶在身邊。
尤其是康熙前期,對每個皇子都照顧有加,一直到四阿哥胤禛封為親王后,才逐漸有了「區別對待」,這也足以看出康熙的心意。
最后也是最關鍵的一點,康熙離世的時候,七阿哥、十阿哥、十二阿哥以及理藩院隆科多等人,都在御前時侍候,雍正想要搞什麼小動作,多半也有心無力。
只是無論雍正篡改詔書即位的觀點,多麼脆弱,總有人選擇支持。一些人只愿意相信自己愿意接受的事情,誰來都不好使。好在康熙遺詔終于被發現,現如今正保存于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。
上以漢、滿、蒙三種文字書寫:
「雍親王皇四子胤禛,人品貴重,深肖朕躬,必能克承大統,著繼朕登基,即皇帝位。」
有了官方的認證,這才終于給雍正平復了「冤屈」。歷史已經過去,后人應該做的,不是給歷史糾錯,而是從歷史發展中吸取經驗教訓。
乾隆好大喜功、閉關鎖國、不思進取,十四阿哥的兒子,就一定能做得更好?今人更應思考,有上下五千年為我們鋪路,我們是否應該走得更遠才對。
代表者: 土屋千冬
郵便番号:114-0001
住所: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
資本金:2,000,000円
設立日:2023年03月07日